作为世界500强前茅的日本企业松下株式会社,前段时间发布公告宣称:旗下的松下蓄电池(沈阳)工厂将于2023年5月31日进入清算程序,不再开展经营活动。

该企自1995年便进入中国市场发展,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国蓄电池行业的头部企业,一度占据60%的市场份额。
曾经的辉煌还历历在目,如今一张白纸黑字的公告,直接宣告着一切都走到了尽头。松下情况急转直下的背后究竟如何?难道是中国留不住外企吗?
其实松下蓄电池搬离不是没有征兆的,早在2021年松下便停运了位于上海市的干电池工厂,部分产业链转移到中美洲工厂,并且终止了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生产工厂,彻底退出市场竞争。
据松下中国地区负责人透露,松下此次撤厂,与中国国产电池崛起,松下蓄电池逐渐丢失优势有关。
近几年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快速兴起,国产动力电池市场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,如宁德时代、超威电池、骆驼电池等,开始占据着较多的市场份额。
宁德时代于2017年在动力电池出货量上一举超越松下,松下自此便告别了销售冠军的宝座,随后更是被比亚迪超越。
听了松下负责人的话,有人可能会觉得中国市场的生态不好,是本土品牌挤压外资生存空间,才使得众多外资纷纷撤离,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?中国本土品牌对此表示:这口“黑锅”我们不背!
中国市场一直秉承着“开放包容”的理念,主动拥抱中国市场的外企,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馈。
以LV为例,收入和利润率年年屡创新高,2022年已达到700亿欧元,其中中国市场贡献最大,占比超39%,成为LV最大的收入来源。
前几年扬言给大陆赏饭吃的富士康,如今还是啪啪打脸选择回来与中国合作。目前在京东走红的“心益维”分子剂,和松下同样来自日本,其80%的营收都得益于中国。
可以说,中国市场的生态从未令人失望过。
与其抱怨中国本土竞争激烈,松下不如好好考虑是否是品牌自身哪里出了问题。
因其过硬的质量和高效的管理,松下在中国市场长时间处于 “独孤求败”的局面,也许正是这种缺少外部竞争和内生动力的环境,松下开始变得傲慢,逐渐陷入“不思进取”的死胡同。
如今不仅电池工厂在中国市场关闭,集团旗下的电器部门营收也大不如前,利润持续走低,一年暴跌15%,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去声量。
再反观前文提到的“心益维”分子剂,其品牌的发展之路或许可为众多外资企业提供借鉴。
该分子剂源自日生科企bioagen,后者在生物前沿领域耕耘数十年,取得较多亮眼成果。
近年来,业内有句话流传甚广“人与血管同寿”。受这一概念启发,该企立足于心血管人群不断增长的现状,综合了多种“清扫血管”的天然物质,包括赫赫有名的“血管清道夫”纳豆激酶,开发出“心益维”分子剂,以期为“血管”增命。
然而该分子剂由于技术含量高、成分获取难度大,定价一直居高不下,堪比奢侈品,虽反响不错,但用户群体十分局限,销量惨淡,一度难以收回成本。
面对市场提出的挑战,该企痛定思痛,精益求精,如今不仅在纳豆激酶的基础上创新搭载槲皮素、萝卜硫素等抑衰因子,与市场普通激酶产品相比优势明显;还实现技术突破,一举攻克了生科界难题,将生物利用度提高了惊人的20倍之多。
最令人关心的一点是成功让成本下探90%,不再让其成为有钱人专属。
后京东健康向其抛出橄榄枝,刚一上线平台便横扫健康榜单,拿下营收第一,翻阅评论区,多见“经常熬夜加班,害怕自己得心脏病”、“买给父母的,希望老人能健康”等类似说法。
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,都避免不了挑战与困境,这时就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革。松下面对日益衰微的市场占有量,唯有“另起炉灶”打造新的品牌,找到新的增长点,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我们也不必因部分外资撤离就此唱衰中国市场,据悉,近段时间以来,外企高管密集访华,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生机勃勃的中国市场无疑正在用属于自己的魅力吸引着新朋和故友。
以苹果公司、高通、三星为例,自进入中国市场发展以来,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生态。尽管近年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疲软,但他们都表示过对于中国市场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。
在部分外企选择撤离的同时,一些外企又会携手中国,谋求新的合作,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种全新和更加深度的发展升级。